创新高校劳动教育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人才
郑丽莉
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职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为内在要求。劳动者是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价值,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劳动者队伍。
强化劳动精神教育。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亟须劳动者具备劳动精神。劳动教育以其强大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的实践性,在系统塑造新时代劳动者劳动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牢牢把握“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作为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幸福源自奋斗的真谛,厚植家国情怀,凝聚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运用课堂讲解、案例剖析、榜样示范等举措向学生深入阐释劳动精神内涵,并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劳动知识与技能,着力培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劳动价值取向,不断通过创造性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构建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体系,打破教育、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创新型劳动者。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创新型劳动者,要营造宽容自由、鼓励探索的环境,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与家庭共同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体系。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以破除教育、科技、产业间的壁垒,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学院建设,构建跨界融合的产教融合平台。学校作为创新思维培育的主阵地,需主动变革教学方式,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紧密结合新产业新业态,在劳动实践中融入实习实训和社会服务,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创业孵化中心等平台,鼓励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探索式、研究式创新实践,灵活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模式,推动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深度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提供实景演练与实操指导,开放实习岗位,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真实场景。社会各界应积极营造崇尚劳动和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勇于探索,培养其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重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显著特征,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要把握劳动教育的属性,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创新型劳动者的综合素养要求,将前沿科技知识与传统劳动技能深度融合,从课程设计、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重塑交叉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要注重课内外结合,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与校内外劳动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科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入融合。学校应立足时代前沿,着眼于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形成的新型生产关系,整合多学科资源,搭建交叉学科、交叉领域互通互融的劳动教育平台,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学科专业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专题讲座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融入劳动价值观等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纳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制造、元宇宙等新兴科技知识,紧密结合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新型工业化、网络数字产业等领域,确保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同步,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劳动者。推动劳动教育从传统向现代、从单一向多元、从理论向实践的全面跃升,助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构筑虚实交融的多元化实践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实践生态。积极促进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搭建集虚拟仿真平台与校企联合实验室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推进人机协同劳动实践模式,使学生在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中提升劳动技能与数字素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创新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创造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结合“三支一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创新潜能,培育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